smell and flavor

日常雜記

鍋燒意麵

f:id:inwater:20170925222632j:plain

當我還在唸高中的時候,學校對面還沒被整理成公園,面對學校這一側有一排搭蓋得挺隨便的違章建築,大多是賣食物的小店。

 住宿生如我理論上三餐都是吃宿舍提供的伙食,但也是偶爾會有意外,像是禮拜天晚上或是偶然沒趕上晚餐時間,這種時候就需要外食。

女高中生的食量相當神秘難解。有時候比小鳥還要小,有時候卻可以媲美大胃王,而最弔詭的是這些女孩子們還通常纖細得令人不知所措。

但我並不包含在這些女孩子中就是了。我既吃得多,也相當心寬體胖。

那時,學校對面有一家小吃店,主要賣鍋燒意麵,或者也可以替換成別種麵條,但湯和內容物都差不多。對我來說這家店的價格偏高,但鍋燒意麵對我來說有著難以抗拒的吸引力,所以在需要外食而手頭還不算太緊的時候,我總會和室友去買鍋燒意麵。

來到台北後,我才驚覺雖然同樣叫做「鍋燒意麵」,在南北部指稱的卻像是截然不同的食物。嚴格說起來,湯頭跟配料其實大同小異,主要的差別在於麵體。在南部我所習慣的鍋燒意麵裡頭放的是金黃色炸過的麵體,有點接近泡麵的感覺,吃起來的口感比較鬆軟,感覺比較能吸收湯汁的氣味。在台北吃過的鍋燒意麵,麵體多半是未炸過的白麵,口感較硬且Q,但較不那麼容易吸附湯汁。

兩種鍋燒意麵各自有各自的擁護者,只是可能還不到像南北粽那樣不共戴天的程度。

但說真的,真的肚子餓的話,不管哪一種都能吸哩呼嚕的吃得一乾二淨的。

能吃飽還是比較重要。

那應該是高二時的事情了。有一個週末,因為接近期中考還期末考,我和室友留在宿舍唸書沒回家。宿舍平常週末並不開放,但考試時節是例外。

週末假日時期很理所當然的宿舍也沒有開伙,所以留宿的住宿生需要自理三餐。

有點遲的午後,唸書唸得昏昏欲睡的我們走出校門覓食。基於一些無關要緊的理由我和室友走進了那家賣鍋燒意麵的小店。店裡可供內用的座位很少,但因為已經不是用餐的尖峰時間,所以空蕩蕩的。我們口頭跟老闆點了餐,隨便的找了靠牆的位置坐下。

在等待麵煮好的時候,我們翻起店裡擱在桌上的漫畫週刊,津津有味的看了起來。

週刊的連載進度和單行本向來有段距離,我和室友不小心太早得知了某個作品裡喜歡的角色其實是反派這件事,瞬間覺得晴天霹靂。

後來我都忘了那碗鍋燒意麵是什麼滋味了。

更後來,我也不太記得那時對於漫畫作品純粹的熱愛到底去了哪裡。

最終我和室友在離開學校後也自然而然的分道揚鑣了。多年後再聯絡上,已不復最初學生時代又貧乏卻又再單純不過的情誼。

只是我偶爾還是會想再吃碗鍋燒意麵。

依然偏愛黃色麵體的南部口味。